苏州市“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汇报材料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
“十二五”时期,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省电教馆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市(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紧紧围绕苏州市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启动实施市政府《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苏府办【2013】152号),以智慧教育建设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为动力,以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保障,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为抓手,变革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组织和保障水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一、 基本情况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苏州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苏州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善。建成覆盖城乡的宽带教育城域网,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生机比达6.8:1,师机比达1.8:1,全市所有学校拥有100兆以上光纤,全市建成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未来教室近7000间。各县级市、区全部建成了高品质的教育网站,全市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包含中职学校在内的689所学校全部建起了门户网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苏州教育信息化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各校之间基础硬件条件基本均衡。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苏州超前部署,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45岁以下教师100%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09年,苏州率先启动教育E卡通建设,近5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凭教育E卡通免费乘坐公交、轨道交通,在苏州市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率先开通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自主开发3000多节“名师课堂”,整合推送1.2万个优质教育资源,访问量超过240万人次。
2013年6月,苏州市政府发布《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提出全市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目标是紧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依托“智慧苏州”规划,推动“智慧教育”建设,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各个环节,基本建成“课程无处不在、教师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泛在应用环境,基本实现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014年是苏州智慧教育建设年。苏州市教育局下发《智慧教育建设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出2014年是我市贯彻落实《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强化应用并加快转向融合创新的关键之年。全市教育系统直面大教育格局、大数据时代、大宣传体系对教育转型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争创“全国数字化学习城市”为抓手,以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为动力,大力实施“三通三促”工程,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2015年是苏州智慧教育应用年,苏州市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中心紧紧围绕全市教育工作总要求,围绕《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以全面落实“三通三促”要求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紧扣苏州智慧教育应用年各项任务,不断加快推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以满足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树立“应用即建设”的理念,推动“智慧教育”基础设施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宣传工作,完善教育宣传模式,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向上的内部发展氛围和重视、理解、支持教育事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为苏州创建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试点城市,苏南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办好公平、优质、适切的教育提供强大引擎。
“十二五”期间,苏州教育信息化投入专项资金超亿元,其中硬件建设约8000万元,软件资源约3000万元,师资培训约1000万元,中心网络及资源维护约1500万元。
二、 重点工作
1.强化保障,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1)维护好苏州教育城域网。完成城域网二期改造工作,全面升级苏州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核心设备和主干带宽,逐步提升县域教育城域网和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校园网的接入能力。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快学校电脑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的更新换代工作,不断提升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水平。实施网络安全组合拳,建设教育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教育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的防范能力和预警检测、容灾备份、应急处理能力。对所有学校层面在网络安全方面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出台一级二级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统一检查,备案。建立教育系统的网站群,建成一个教育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五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2)推进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认真落实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和江苏省中小学教育卡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推进苏州教育E卡通与国家电子学生证、省学生教师教育卡和苏州市民卡的全面融合,拓展教育E卡通的校内外应用功能,我馆在苏州教育E卡通项目建设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密切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积极为学校教育E卡通的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到2015年6月,苏州教育E卡通各类别卡已经发卡近50万张,对刷卡机具进行升级和改造工作。完成了苏州教育E卡通服务器与中心机房服务器合并工作,完成了苏州教育E卡通与苏州市民卡的融合工作。
(3)大力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江苏学习在线,以苏州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苏州智能化终身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苏州学堂”的应用推广工作,并进一步丰富资源和功能;增添名师课堂微课资源1000多节,扩大“名师课堂”微课资源在全市的共建共享范围。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分平台建设。根据省馆的要求对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常态化更新维护与管理,我市分平台的各方面量化指标均居省前列,目前访问量、资源量均遥遥领先。
2.创新突破,构建立体化教育宣传体系。
(1)教育新闻栏目呈现新面貌。2011年,苏州教育电视节目以“杂志型”节目形式进行了全新改版,主打栏目《教育新闻》包括本地教育新闻、小专题、视线栏目等,第一时间报道苏州教育动态,每天半小时的节目图像清晰、题材新颖、内容丰富,深受广大关注教育、热心教育的观众朋友的喜爱。新闻总量年逾千条,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成绩显著,2011年度,荣获江苏教育好新闻奖、中国教育电视奖栏目类一等奖、形象设计类二等奖、专题类二等奖两项、新闻类三等奖;中国校园电视奖金奖6项、银奖24项。2012年在第四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节中我们获得48项大奖,其中金奖19项;第十七届中国教育电视奖评选中我们获得8项大奖。由于在教育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中成绩突出,我们的记者站被评为江苏教育电视台优秀记者站、中国教育电视台优秀记者站。2013年在第十八届中国教育电视奖评选中我们获得十三项大奖。其中新闻类节目还获得了一等奖。2014年推出苏州首批八所学校加盟基业院线。2015年推出“苏式课程系列”报道,如姑苏课程、范学课程、小微课程……展示苏州各校在课改中的新经验、新举措。完成“一校一品”系列,“立德树人”在校园系列等等,彰显各校在办学中的特色。充分利用“教育电视”、“网络教育电视”等平台,线上线下互动,广泛宣传苏州城区学校办学形象,塑造校园品牌。
(2)媒体联动发挥新效应。由我们负责维护的教育门户网站集方便、快捷、多元、美观于一体,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苏州教育的走向,了解县市区教育的动态,成为了另一个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服务的窗口。网站连续三年获“苏州市优秀网站”称号,2011年获省一等奖,2012年度在全省教育门户网站测评中荣获“江苏省十佳教育门户网站”第一名,并获得“江苏教育网站内容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教育局宣传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传播、沟通、服务、引领”的理念,强化舆论保障,构建立体化教育宣传体系。在2014年构建了大屏推送、网络教育电视、苏教信使APP等宣传平台的基础上,开通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苏州教育传媒有道。与江苏动视合作,在苏州地铁移动电视媒体上发布教育栏目《苏州教育》(苏州轨道交通1号和2号线站台、站厅及车厢内终端)每档3分钟,每天滚动播出8次。
(3)专业期刊实现新改版。专业期刊《苏州教育信息化》为苏州广大一线教师深化理论研究、总结信息化工作经验、反思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是苏州信息化教育的主阵地和宣传窗口。2011年5月杂志得到全面提升,获得了由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下发的准印刊号。2011年8月开始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 2011年底杂志由原来的《教育与信息化》更名为《苏州教育信息化》,2012年杂志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拓宽思路,新设置 “关注”、“课题视窗”、“技术天地”等栏目,稿件更关注视角、深度。为了提升杂志品味和内涵,编辑部还主动联系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骨干教师、示范学校领导、相关教研员、特级教师等预约文稿。杂志质量的不断提升受到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校长、教师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也得到了主管部门苏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目前征订数量一跃至3000多份。2014年6月,在江苏省教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开展的首届全省优秀教育内部期刊评比活动中,获得优秀期刊奖。
3.拓展视野,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1)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大赛。为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我们以应用为抓手,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大赛,为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搭建发展平台,所有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比赛和活动,都根据全省的统一安排,全部纳入行政组织范围,由电教馆具体组织实施。我们先后组织和参加了市、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多项竞赛活动,成果丰硕。
(2) 积极探索融合研究。在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大赛的同时我们还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工作,通过现场优质课展示、专家点评、专题讲座、同行交流等形式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数字化多媒体教与学的有效方式,促进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革新,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3)有效组织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也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面,2011年我们成功组织申报了7项省教育学会课题、15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课题和3项中央电教馆课题。为了促进苏州市“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有效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的实效,课题审批立项后,我们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策略,积极召开课题负责人及各市(区)电教中心课题负责人会议,建立网络管理组织,统一开题并进行常态化的深入研究与管理。2012年11月我们对课题工作进展现状进行了检查,2013年5月我们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检查中肯定成果,也对课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讨论方案对策,给出合理建议,通过网络化的管理促进课题研究的扎实有效。2014年完成了苏州市省级以上“十二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结题工作。2015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王东的协助下,申请未来教室应用课题,分三个方向: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时间2年。
(4)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落实教育局下达的关于苏州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相关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好硬件服务保障工作,从服务器、网络、安全等几方面全力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组织发动各层级的操作与管理培训,及时做好北京尚智达公司与教科院以及县市区的协调工作,积极做好阶段晒课情况统计与汇报工作,最终今年我市晒课21938节,目前进入推荐评优和与央馆平台对接阶段。
4.培训先行,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
(1)架构管理有序关注体验的培训体系。我们的培训定位于为苏州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服务,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已逐步架构起课程丰富、管理有序、注重实效、关注体验的培训体系,在各区(市)和直属学校已建立起两支队伍:一支是渠道畅通、组织得力的优秀管理员队伍,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支是由我市学有专攻、业务精湛的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辅导员队伍,他们的课程辅导更贴近教育教学一线,使我们的培训更具互动性和实践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开动脑筋,加强技术力量,开发设计了新的学习情况统计程序,引进新的即时沟通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
(2)组织形式丰富注重实效的培训活动。我们的培训从面向校长、书记的领导力培训班到面向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研班,再到面向广大一线教师的在线远程互动培训,未来教室专项培训,覆盖了整个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每年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逾万人次,目前网上在线培训课程数已经达到35门。同时,在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班和整合高研班上来自一线的校长、骨干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和面授等方式学习教育信息化前沿知识。
(3)未来教室教师专项培训。大力推行“未来教室”系统工程,积极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紧密合作,未来教室种子教师培训有序开展。将专家型教师培训和未来教室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班培训结合起来,要求专家型教师不仅要学习能力提升班课程,同时能对各能力提升班老师进行指导、评价,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进一步提升专家型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应用研究等各方面的能力。
(4)探索远程培训合作新模式。2008年以来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培训,2010年还与华师大网络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华师大网络学院培训基地,为我们的网络培训提供坚实支持,为我们的网络培训提供了高质量的理论课程和学科课程。在与高校合作培训时,聘请祝智庭、黎家厚、蒋鸣和等著名教授,采取专题报告、主题研讨、实践探索等方式进行培训,通过教育信息化前沿理念的引领着力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
5.以评促进,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的评选机制。
(1)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评选活动。根据《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年)》(苏府办〔2013〕152号)要求,开展苏州市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评选活动。通过材料初审和县市区选拔并进行面试答辩活动,评选出学科整合类、技术维护类和管理服务类三大类的教育技术能手,以进一步推动我市的智慧教育建设。
(2)协同推进,着力推动智慧校园示范校项目建设。依据《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南》,在江苏省基础教育“e学习”试点学校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基础上,遴选出30所学校成为智慧校园示范校项目学校,深入推进基于新型学习空间的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工程,努力实现从基础设施(网络、终端、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作业等)到活动(学习、教学、研究、管理、生活等)的高度数字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学习、无边界学习。全市30所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项目校根据《关于推进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苏教信息〔2015〕2号)文件精神,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成立以“促进管理方式转变”、“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职业学校”为发展方向的协同推进小组,各项目学校校根据实际选择加入小组,并推选一个组长学校,负责提出协同推进工作方案,组织协同推进活动,交流做法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搭建苏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管理平台,建立总项目组、项目共同体和学校三级管理,各校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各个层面的网站信息,做好推进工作的过程性管理。
(3)信息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在直属学校启动“未来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培育项目,培育一批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教学的“未来教师”,申报工作2015年上半年已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方案制订及首次答辩筛选,从32个申报团队中选出12个团队进入第二轮筛选。
(4)全方位评估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为进一步加大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起,我馆配合市教育局督导室,对全市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项督导,2012年对直属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行调研,通过督导和调研,优化解决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目标计划、队伍建设、应用研究以及维护保障等问题,强化政策导向,提高管理水平。每年年底我们都会对县市区电教系统的管理水平、应用效能、服务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评选出先进地区,通过经验介绍,成果推广,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 瓶颈问题与机制创新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苏州教育信息化已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通过教育城域网建设、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分平台、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市市民终身学习云平台等着力打造智慧教育服务体系。以应用驱动建设,通过未来教室的系列应用推广、姑苏学堂的试点应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整体推进、智慧校园的评比、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微课比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翻转课堂的局部尝试等,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诚然,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
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中,我们目前仍存在不少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的研究性不深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势必成为挑战性研究课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研发层面的,也是教育应用层面的。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然而当前相关公司或高校团队研发的新媒体新技术,往往更侧重于技术功能的独特性和软件兼容的排他性,并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缺乏系统的深入研究,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不顺畅和不接地气,如交互问题、资源问题等。因此,新媒体新技术往往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广非常顺利,而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却非常艰难。
另外,教师即便对技术比较熟悉,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为,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需教育者本着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作实践性深入研究。
2.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的绩效与积极性有待加强。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苏州的区域整体推进已现成效,但部分学校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步伐快,部分地区或学校重复建设和摆设建设现象屡见不鲜,缺乏有效统筹和有效应用,关键是在建设与应用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此外,也与学校领导的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息息相关。绩效的引领与导向不力,势必影响教育信息化有效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
3.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尽快打破数据壁垒,整合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进而增强与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惟有消除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数据鸿沟”,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皆能学习的泛学习和智能化应用。
上述三大瓶颈问题归结成一句话,便是如何应对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效益的挑战。对此,我们通过应用导向和创新导向做了相关的尝试应对。
1.应用导向。信息中心近年来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培训工作为支撑,以赛评活动为助推,完善或引进相关应用服务平台,以未来教室应用和微视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重点,不断增强跨省市研培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研培一体化综合服务效能。
(1)加强教育技术科研引领导向,提升研究水平,分享研究成果。课题管理统一实行网上管理,所有课题学校均建有课题网,成立课题管理协作组适时对电教课题进行督查指导和组织交流研讨。(2)架构起课程丰富、管理有序、注重实效、关注体验的培训体系,翘首前沿,深入一线,广泛开展应用培训。依托苏州教师网络在线培训平台,不仅有高校培训课程,更有一线优秀教师开发的信息技术整合应用课程,每年培训学员逾万人次;并且每年开设针对校领导的领导力培训班和针对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研班;尤其是近年来在未来教室应用推广方面分别开设了全员培训班、骨干培训班和专家型教师培训班。每年涌现一批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手,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有的成为培训课程开发与辅导者,有的成为信息技术专题讲师。我们的定制培训现已辐射到贵州铜仁和青海西宁等地区,反响很好。(3)每年精选赛事,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整体推进、多媒体教育软件比赛、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未来教室”应用论文评比和课堂教学竞赛、微课比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手的评选、智慧校园的评比等,从赛、评和展示的角度充分发挥应用导向作用。(4)通过与教科院和各市区合作,共建共享微视频教育资源,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力度。
2.创新导向。为了充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的绩效与积极性,苏州市教育局在体制机制方面作了相应的创新举措,列举两例如下:
(1)在组织和经费的保障前提下,积极发动直属学校申报“未来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组建一批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培育一批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教学的“未来教师”,通过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分析比较、经验筛选等方式,探索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新模式,推动学科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示范带动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以“未来教室”为基础教学环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基于移动互联时代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开展教学法与信息化的融合探索,重点在学情数据收集与分析、交互式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和个体定制学习指导等方面进行方式方法创新,形成因材施教的信息化模式样本。
(2)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省关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苏州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在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和多部门通力合作下,圆满完成第一阶段(2014年度)任务,体制机制的创新导向也是功不可没的。①数据说话,区域推动。苏州本地化的晒课平台即时“晒课”数据,对各县市区、学校两级单位“晒课”情况的公开透明,形成无时不在的竞争态势,从而促进区域、学校的整体推进。②评价创新,从“众评”到专家评。文件规定,晒课先进行同学科的实名制大众点评,评价教师看完20分钟视频后写评语和点赞可获0.5继续教育学时,然后再由专家在“众评”基础上推优。另外,用数据说话,把组织开展活动情况作为市(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校长办学考核、参评名校长、晋升校长职级的重要依据,以及根据组织成效、参与规模和资源质量等情况,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③应用创新,持续推进。人事部门等充分应用活动“数据”,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作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把获得大市及以上“优课”作为参评各级名特优教师和大市学科带头人等的基本条件。将获奖资源通过购买、授权方式进行共建共享。这些应用的创新和机制的保障,让教育信息化成为苏州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驱动力。
当然,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效益的挑战,可能是较为持久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辨证地认识到:一方面,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它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所以,要解决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中的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导向是关键。
四、 十三五展望
未来五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云服务技术大行其道。苏州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享受公平教育的同时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面临着教育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 E时代的原著民。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沟通方式必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十三五”期间,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苏州未来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依然是加快苏州教育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走向国际化的重大战略抉择。
“十三五”期间,苏州教育将紧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依托“智慧苏州”城市建设,以“应用即建设”的理念推进苏州“智慧教育”建设,将最新技术深入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各个环节,基本建成“教师无处不在,课程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泛在应用环境,全面实现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依托网络技术,推进“智慧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安全战略。随着“十二五”期间,光纤网络的不断提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使用,千兆互联万兆业务成为苏州教育城域网的主要接入方式。随着未来教室、智慧校园、网站集群、优质资源库、仿真实验室、虚拟社交中心、各级数据库以及教学、学习、管理等平台的大量建设与应用,数据安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加强教育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的防范能力和预警检测、容灾备份、应急处理能力。各区域将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并与市教育城域网实现千兆互联,关键业务全部实现内网运行;实现区域内统一上网认证;网络的安全、信息的存储、大数据的分析将尝试采用第三方托管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安全等级和教育数据服务。尝试部分重要教育业务领域的网段独立管理,到2017年,200间未来教室实现独立网段运行和管理;到2020年,实现独立建制学校千兆到校全覆盖。
2.依托云存储,推进教育云资源中心战略。依托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无限存储、计算、分析技术,在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以苏州市民终身学习云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以及数据交换中心的层级架构,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苏州终身教育云资源中心,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充分满足仿真模拟合作游戏室、未来教室、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仿真实训室(中心)等需求。重点在基础教育领域建成覆盖中小学所有学科的碎片式学习素材、校本课程和名师课堂;在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建成电子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文化、服务外包、休闲保健等大型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使用便捷、智能动态、开放共享的苏州云教育资源综合体系。到2017年,市级优质教育资源100%覆盖各学科及知识点。到2020年,全面建成各学科、各学段以及涵盖终身教育体系的100个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基地。
3.依托云服务,大力推进云教育大数据智能应用服务战略。在未来教室、教改实验班建立若干个数据采集基地,在县市区各中心建立若干数据采集中心,形成苏州云教育二级大数据采集体系,并与云教育大数据服务中心对接和共享,不断积累苏州云教育大数据,推进教育系统门户网站群建设,优化整合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协同办公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成覆盖全市所有教育单位的各类智能应用服务中心:智能电子政务、智能数据决策、教师网络研修、个性化绿色评价、智能一对一学习等。到2020年,建成对应终身教育需求的所有智能教育应用服务,在人口、信用、空间地理等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教育信息数据和社会信息数据的有效整合和互联共享,全面形成智能、系统、鲜活的智慧教育城社区。
4.依托大数据,推进“智能教育”持续发展能力战略。以大数据智能分析和诊断为基础,针对性加强教育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师、家长的培训,形成教育系统、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崇尚数据对于各个层面决策过程的重要性,每个成员具有较高的数据素养,善于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搜集高质量的数据,并且了解如何提出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解决较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基本形式,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形成数据文化。到2017年,建成课程+3D创客工作室30个,到2020年,全市拥有4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100%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未来信息技术进行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教学,50%以上高中全部实现动态选课、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诊断,并开展一对一的教育教学。
5.依托多媒体技术,推进教育自媒体时代宣传战略。互联网时代,必须大力发展教育自媒体,建立以“用户至上、策划运营、立体传播、话题引导”的新媒体宣传思维;根据新媒体不同特征把握发布定位,形成多位一体的新媒体分众发布格局,凝聚大量教育粉丝,增强感染力,破解教育连接社会公众意见、情感与价值观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教育展播中心,将以“中央厨房”形式,形成全媒体岛,通过一次采集,多样生成,同步完成“传统电视、网络电视、轨交移动视频、公共大屏,微信推送、APP互动等”多元传播,架构起互联时代教育新媒体宣传格局,顺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新媒体宣传格局,提升教育宣传的主动权和影响力。
2015年10月15日